一位懷孕8個月的孕媽
近期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瘙癢
尤其到了晚上,胸腹部癢得難受
她把身上都抓爛了
這不
到醫院檢查發現
血清總膽汁酸升高
醫生診斷為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

這是什么病?
要怎么治療?
對寶寶有影響嗎?
......
帶著這些疑問
我們一起往下看
一、什么是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是妊娠期最常見的肝臟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黃疸、血清膽汁酸和肝酶水平異常升高,與遺傳、環境、女性性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失調等相關。ICP患者的肝膽疾病風險明顯增加,還會顯著增加胎兒功能缺血缺氧、羊水污染、醫源性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和胎兒圍生期死亡率等,也可因體內維生素K吸收障礙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產后出血和代謝功能紊亂等風險,嚴重影響母嬰安全。

二、病因
1、雌激素
妊娠期時孕婦體內雌激素升高,雌激素可使鈉鉀ATP酶活性下降,導致膽汁酸代謝障礙;或使肝細胞膜中膽固醇與磷脂比例上升,膽汁流出受阻;或作用于肝細胞表面雌激素受體,改變肝細胞蛋白質合成致使膽汁回流增加。
2、遺傳
母親或姐妹中有ICP病史者患病概率升高。
3、其他影響因素
有丙肝、肝硬化、膽結石、膽囊炎等肝臟疾病病史者ICP的發生概率增加。
三、臨床表現
1、ICP的臨床首發癥狀為妊娠瘙癢或無明顯瘙癢,可能原因為膽汁淤積,膽鹽沉積于皮膚內刺激感覺神經末梢所致。多數產婦在2d內消失,極少數可持續到產后1周以上。
2、少部分產婦存在黃疸,但癥狀輕,黃疸前后,患者常出現糞便顏色變淺、小便顏色加深。
3、肝臟無腫脹或輕度腫脹,且無壓痛。
4、出現食欲不振、脂肪瀉等癥狀,無明顯嘔吐及厭油等癥狀。
四、對母兒的影響
1、母親
可發生皮膚瘙癢、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脂溶性維生素K吸收異常)、糖脂代謝異常。
2、胎盤
胎盤可見膽鹽沉積、滋養細胞腫脹、絨毛基質水腫、間隙水腫。
3、胎兒
由于膽汁酸的毒性作用,發生胎兒窘迫、自發性早產、羊水胎糞污染、胎兒生長受限等風險增加。
五、怎么治療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主要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瘙癢癥狀,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膽汁酸水平,延長孕周,加強胎兒宮內狀況的監護,改善妊娠結局。
因此,輕度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孕媽終止妊娠的時機在孕38-39周左右,重度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孕媽終止妊娠的時機在孕34-37周之間,具體時間需結合孕媽的治療效果、胎兒狀況及是否有其他合并癥等情況。
具體治療方法:
1、休息差者夜間可給予鎮靜藥物。每1-2周復查肝功能及膽汁酸水平了解病情及治療反應。
2、胎兒監測:建議通過胎動、電子胎心監護及超聲檢查等密切監測胎兒情況。胎動是評估胎兒宮內狀態最簡便的方法,胎動減少、消失等是胎兒宮內缺氧的危險信號,應立即就診。
3、降膽酸治療:能減輕孕婦癥狀、改善膽汁淤積的生化指標和圍產兒預后。
4、促胎肺成熟:地塞米松可用于有早產風險的孕婦。

5、改善瘙癢癥狀:爐甘石液、薄荷類、抗組胺藥物對瘙癢有緩解作用。
6、預防產后出血:當伴發明顯的脂肪痢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時,可補充維生素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