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媽媽們可以說是一路在打怪升級。而新生兒黃疸或許是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只攔路虎。在面對新生兒黃疸時,媽媽們又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今天就由兒科醫生來給大家解答一些有關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問題。
一、什么是黃疸?
首先,黃疸是一個癥狀,其本質是血液中膽紅素的升高,由于膽紅素是橙黃色,在皮膚和粘膜上呈現出黃色,所以叫黃疸;而血液中的膽紅素升高,在醫學上被稱為“高膽紅素血癥”。

二、為什么新生兒容易出現黃疸?
當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時,他們產生的膽紅素主要會通過胎盤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通過母親的肝臟和膽道系統排泄掉。
由于胎兒在母體內是一個“相對缺氧”的狀態,胎兒的紅細胞數量要比成人多很多,因此新生兒出生的時候所攜帶的紅細胞也比成人高很多。但是這個時期的紅細胞壽命比較短,同時由于新生兒脫離母體后建立了自己的呼吸,供氧更加充足,身體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紅細胞來攜氧。

膽紅素在人體內的生成、代謝、循環示意圖
因此在出生后,新生兒體內的紅細胞會有一個短期內大量破壞的過程。足月新生兒的膽紅素的生成量是成年人的2-3倍,而這個時候新生兒自身的肝臟功能還不成熟,沒有能力處理那么多膽紅素,再加上又失去了母親的幫助,這些大量產生的膽紅素就會在短時間內蓄積形成一個高峰,這就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來源。
幾乎所有新生兒都會在生后出現總膽紅素的升高,大約半數的孩子會高到肉眼可見的程度(眼睛或者皮膚變黃)。隨著新生兒逐漸長大,他們的肝臟功能也在逐漸發育完善,這些蓄積的膽紅素總有一天是能夠全部排出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新生兒的黃疸可以不經過任何干預就自己消退的原因。
足月兒生理性黃疸通常會在兩周內消退,早產兒則是四周內。
三、膽紅素升高的危害是什么?
膽紅素具有神經毒性。
正常人的血液和腦組織之間存在著一個叫“血腦屏障”的東西,它可以阻止血漿中的有害物質(包括膽紅素)進入腦組織,但是當膽紅素升得過高,或者某些疾病狀態下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時,有一部分膽紅素就有可能透過血腦屏障,引起細胞死亡,發生膽紅素誘導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急性膽紅素腦病和核黃疸。由于神經系統損害是永久的、不可逆的,因此,預防膽紅素過度升高是關鍵。
所幸的是,雖然聽上去很可怕,但實際只要及時治療,發展到這種程度的只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孩子的黃疸并不會特別嚴重,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只需要注意觀察可能的異常情況,及時就醫就可以了。
四、怎樣鑒別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1、從出現時間上區分
生理性黃疸:足月寶寶生后2-3天出現,早產兒(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生后3-5天出現。
病理性黃疸:生后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過早出現黃疸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疾病,應該及時由兒科醫生進行診治。
2、從持續時間上區分
生理性黃疸:足月兒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延遲到3-4周。
病理性黃疸: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大于2周,早產兒大于4周。
3、從黃疸的程度上區分
生理性黃疸:黃疸程度較輕,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干部,而前臂、小腿、手心及足心常無明顯黃疸。
病理性黃疸:皮膚呈金黃色,甚至桔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較明顯的黃染。
4、從黃疸進展情況區分
生理性黃疸:黃疸進展較慢,每日膽紅素升高<(5mg/dl)。
病理性黃疸:在一天內加深很多,每日膽紅素上升>(5mg/dl)。
5、從寶寶一般情況區分
生理性黃疸: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欲好,睡眠、哭聲、精神狀態和平常一樣,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黃疸:可伴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或精神差、嗜睡、兩眼呆滯、吸奶無力、不吃奶甚至出現呻吟、尖聲哭叫等。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或呈白色(白陶土樣)者;尿液呈深黃色、茶色甚至醬油色。
6、黃疸消退后又出現是病理性黃疸
黃疸消退后又加重,提示孩子有可能患有其他導致黃疸的疾病,需要醫生檢查來確認。
劃重點
對于疑似病理性黃疸的寶寶,家長們要高度重視,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及時到新生兒科或兒保科就醫,由醫生進行專業判斷,并決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療。
|